幼兒的情緒社交行為問題是老師日常需要應付的事情。如果將幼兒的情緒社交行為表現看成問題的話,成人很多時候直接採用行為方式處理,指出負面後果甚至給予懲罰,或者用獎勵來誘使幼兒停止,例如:「你再不停止哭鬧,我便拿走你的玩具。」或者「你乖乖不要再哭,老師給你一塊糖果。」事實上除了獎懲以外,老師不妨嘗試從幼兒心理需要入手,把這些問題看成幼兒的情緒行為「需要」,這樣處理他們的情緒困擾時,便會較多採納正面和積極的方法 (Daniels & Shumow, 2003)!

心理學家馬斯洛 (Maslow, 1943) 指出人的行為以四個需要推動。在幼兒發展階段,他們的需要可以用以下幾個層次分析:


例如班上某個幼兒時常說謊,老師可怎樣利用需要理論分析他/她其實有什麼需要呢?
 
以需求層次分析 進一步了解的事項
安全需要 他/她說謊是為了逃避責罰等後果?
情感需要 他/她說謊是為了不讓自己喜歡的人失望?

老師在理解幼兒的負面情緒,除了從其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推測,也可以先從幼兒的需要、事件出現的頻密程度和嚴重性、幼兒本身的成長背景推測。這種簡單的分析方法對處理幼兒的情緒社交行為甚有幫助 (Dunlap & Fox, 2011)!

 
參考文獻:
Daniels, D. H., & Shumow, L. (2003). Child development and classroom teaching: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ng teachers.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, 23, 495-526.

Dunlap, G., & Fox, L. (2011). Function-bas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challenging behavior.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, 33, 333-343.

Maslow, A. H. (1943).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. Psychological Review, 50, 370-39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