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在日常生活中,經常會因為社交問題而產生負面情緒(如:幼兒因為和其他小朋友爭玩具而感到生氣、幼兒因為不小心得罪了其他小朋友而感到害怕)。所以,幫助幼兒處理社交衝突、尋求解決方案,是情緒社交課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(Denham & Brown, 2010)。
 
當幼兒面對社交衝突時,老師可以抓緊機會,協助幼兒解決問題,讓幼兒在真實經歷中學習。當然,老師也可以「防患於未然」,提供具規劃的教學活動,讓幼兒先在活動中演練解難技巧,再把這些技巧在真實衝突中使用出來。和「老師直接為幼兒解決問題」不同,「老師協助幼兒解決問題」有以下特點(Gloeckler & Cassell, 2012):
 

 
老師直接為幼兒解決問題 老師協助幼兒解決問題
  • 老師分散幼兒的注意力,甚至將幼兒帶離事發現場。
  • 老師舒緩幼兒的情緒,好讓幼兒可以啟動固定的解難程序。
  • 老師替幼兒辨識問題;目標是盡快把事情解決。
  • 老師邀請幼兒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並反映幼兒的話語;目標是幼兒可以自己辨識問題的徵結所在。
  • 老師進行「裁決」,為幼兒決定解決方案。
  • 老師邀請幼兒提出解決方案,討論不同方案的好處與壞處,最後讓幼兒自行選擇令他們感到最舒服的方案。
  • 老師按照自己對事情的理解給予指示。幼兒說話的機會較少。
  • 老師提供開放式問題,幫助幼兒表達自己;再按照幼兒的說話內容加以反映,澄清幼兒的意思。幼兒說話的機會較多。

「老師協助幼兒解決問題」是一個過程(Kwong et al., 2018):幼兒開頭與老師一起處理社交衝突(Co-management of conflict),漸漸自己處理社交衝突(Self-management of conflict),變成一個又一個自我調控強的孩子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課程採用「老師協助幼兒解難」的方式,教導幼兒掌握「解難四步曲」:
 
  1. 「有困難」─ 界定問題
  2. 「想辦法」─ 構想不同的解決方法
  3. 「估後果」─ 預測不同解決方法的結果
  4. 「試試看」─ 挑選並試行最理想的解決方法
 
以下我們透過一個生活化情境,初步介紹「解難四步曲」的執行方法。
 
樂樂希希都想玩拼圖。樂樂先把拼圖從玩具架上取下來放在桌上,想喝杯水回來後才繼續玩拼圖。希希樂樂喝水期間見到放在桌上的拼圖,便開始玩起來。希希回來後見樂樂已經在玩拼圖,哭著說希希搶了他的玩具。但希希堅持說玩具是他先開始玩的。
 
*老師先蹲下或坐下來,與幼兒保持視水平線的眼神接觸,以便溝通。
解難四步曲 目標 老師可以使用的引導及提問方法
1. 有困難
  • 協助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」(「我感到___    (情緒詞彙),因為___(事件)。」句式;見第五課的課前灌溉)
  • 協助幼兒調節自己的情緒(見第十五課的課前灌溉)
  • 協助幼兒明白別人的情緒和想法
  • 希希你揸實拳頭,你感覺點呀?」、「發生乜嘢事呀?」
  • 「哦!你覺得好嬲,因為樂樂話你搶佢嘅玩具。」
  • 「我睇到樂樂眼睛有眼淚喎,係咪覺得好唔開心?」、「發生乜嘢事呀?」
  • 「我明白你覺得好唔開心,因為你原本想玩拼圖宜家無得玩。」
  • 「原來希希好嬲,樂樂好唔開心,因為希希樂樂都想玩同一件玩具!」
  • 「不如我哋一齊深呼吸,等自己嘅情緒舒緩一啲先再諗辦法?現在慢慢吸氣…1…2…3…慢慢呼氣…1…2…3…」
2. 想辦法
  • 協助幼兒構想解決問題的方法(由於問題是幼兒控制範圍之內,老師可以協助幼兒使用問題為本的方法;見第九課的課前灌溉)
  • 用問題幫助幼兒回憶曾經學過的解難技巧
  • 希希樂樂,你哋兩個都想玩同一件玩具,你哋覺得點先可以解決呢個問題?」
  • 「唔知我哋可唔可以輪流?」
  • 「唔知我哋可唔可以分享?」
  • 「仲有無其他方法?」
3. 估後果
  • 協助幼兒預測不同解決方法的結果
  • 以「大家都安全、大家都有和大家都舒服」三個原則來比較解決方法的優劣
  • 希希樂樂,你哋覺得輪流係咪大家都安全、大家都有、大家都舒服?咁分享呢?係咪大家都安全、大家都有、大家都舒服?」
4. 試試看
  • 協助幼兒選擇幼兒自己覺得最理想的解決方法
  • 樂樂希希,你哋會揀邊個方法?」
 
         
由此可見,「解難四步曲」綜合了多項我們在本課程學過的技巧。值得一提的是,老師最終希望幼兒可以自己使用「解難四步曲」解決問題,所以老師完成引導後,可以用「如果……,我就……。」句式去強化幼兒的學習:「如果我下次都遇上問題,我就可以用『解難四步曲』去解決!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
 
參考文獻:
Denham, S. A., & Brown, C. (2010). Play nice with others: Social-emotional learning and academic success.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, 21, 652-680.

Gloeckler, L., & Cassell, J. (2012). Teacher practices with toddlers during social problem solving opportunities.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, 40, 251-257.

Kwong, E., Lam, C. B., Li, X., Chung, K. K. H., Cheung, R. Y. M., & Leung, M. (2018). Fit in but stand out: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arents’ and teachers’ conceptualization of child socioemotional competence.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, 44, 275-28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