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傳意知多少?
什麼是情緒傳意 (Emotional literacy)?
情緒傳意是1997年美國心理治療師Claude Steiner提出的理論。情緒傳意是指辨別、明白、回應個人及他人情緒的能力。情緒傳意能力較好的幼兒較能面對挫折、與朋輩較少衝突、較少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。
幼兒認知什麼基本情緒?
幼兒一般兩至三歲已能表達自己快樂的情緒 (開心),而將其他負面情緒歸納為「不快樂 (唔開心)」。能夠準確描述個人情緒及事件遭遇,是舒緩情緒的第一步。老師可以按照幼兒的理解能力,教導幼兒認識幾個負面情緒,例如驚慌、傷心、憤怒、羞愧、失望和緊張。
老師可以怎樣做?
一、教導情緒詞彙
老師可以運用故事或課室真實事件,讓幼兒知道情緒詞彙和表達方式。若遇到語言能力較弱的幼兒時,運用圖咭是其中一個方法幫助他們表達。
二、接納負面情緒的出現
一般人會否定或掩飾負面情緒。老師可以向幼兒指出負面情緒是「身體的警鐘」:留意警鐘的訊號,了解它和想個好的方式去回應它。例如見到小昆蟲時出現害怕的情緒,並不代表自己不好(不勇敢),而是自己的身體出現這自然又正常的反應來保護自己。當理解過後,下一步就是要想個好的方法去處理它。(老師可以藉此帶出下一個課題,就是學習解難。)
三、引導幼兒描述事件,嘗試代入幼兒的世界
老師可以請幼兒運用簡單句式結構或圖咭表達事件遭遇。
例如:我覺得好 (情緒詞彙) ,因為 (事件) 。
四、播放卡通片時中途暫停,請幼兒辨認畫面主角的情緒和猜想一下主角的想法。
五、在課室設立每日情緒記錄板,讓每位幼兒都習慣表達自己的情緒,也學習回應別人的情緒,藉此教導同理心。
六、使用結構性的社交情緒課程,教導幼兒情緒詞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