腦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,當我們受到經歷負面情緒時,如果我們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情緒 (Affect labeling),大腦會較不受這些情緒影響,而能保持平和冷靜 (Lieberman, Eisenberger, Crockett, Tom, Pfeifer, & Way, 2007)。家長可以從以下的3個Rs,協助幼兒從負面情緒中辨識 (Recognize) 及恢復 (Restore) 過來,同時學會如何減少 (Reduce) 再出現引起類似負面情緒的機會:
R1 – Recognize 辨識
家長以說話協助幼兒辨識自己的負面情緒,同時引導幼兒學習以言語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感受:
- 「我見你有點失望,因為小明今日不能和你一起來公園玩。」
- 「大狗和你一樣高,令你感到害怕。」
- 「因為交通擠塞令你遲了到達同學的生日會,所以覺得不高興。」
R2 – Restore 恢復
研究發現當幼兒哭泣時,只有讓他感到被支持時,才能使他得到心情上的舒緩,減少讓負面或抑鬱的「情緒殘餘 (Emotion residue)」累積,能長遠促進幼兒正面情緒的發展 (Rottenberg, Bylsma, & Vingerhoets, 2008)。
因此家長母須馬上令幼兒停哭,只需在辨識和表達幼兒情緒後,引導幼兒做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行動(如深呼吸、飲杯水、數數字等)來恢復平和心情,家長可不妨「豎起耳朵」,聆聽幼兒的分享和發洩。
R3 – Reduce 減少
當幼兒恢復平靜以後,家長引導幼兒一同思考,盡量以不同方式,減少(或避免)再出現引起類似負面情緒或壓力的機會,以下是一些例子:
- 環境要求 (例如:在港鐵列車上不能立即上洗手間,要稍等)
- 環境轉變 (例如:日常流程需要作出改變,因趕時間要改乘其他交通工具)
- 身體狀態 (例如:在大熱天之下跑回校、做完運動很飢餓時)
- 工作要求(例如:需要填色的圖畫設計複雜,很容易「油出界」)
家長能夠按步就班地實踐3Rs,長遠當能促進幼兒的社交和自控能力的發展 (Shunker, 2016)。
參考文獻:
Lieberman, M. D., Eisenberger, N. I., Crockett, M. J., Tom, S. M., Pfeifer, J. H., & Way, B. M. (2007). 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: Affect labeling disrupts amygdala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stimuli.
Psychological Science, 18, 421-428.
Rotterberg, J., Bylsma, L. M., & Vingerhoets, J. J. M. (2008). Is crying beneficial?
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, 17, 400-404.
Shunker, S. (2016).
Self-reg: How to help your child (and you) break the stress cycle and successfully engage with life. New York: Penguin Publishing.